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展览频道 >> 美术展讯 >> 上海 艺术门画廊
      分享到:

      凡冗几

          (1/5)凡冗几

          (2/5)任日 《超水平》 年代:1984

          (3/5)刘玉洁《轨迹——时间的架构No. 2》年代:1984

          (4/5)伊恩奇·文涅尔《无题》30cm * 30cm 年代:1956

          (5/5)贡嘎嘉措《13,472个祷告》154cm * 154cm 年代:1961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凡冗几
          展览时间:2017/01/18~2017/03/12
          展览地点:[上海]-上海市黄浦区江西中路181号底楼边门-(艺术门画廊)
          主办单位:艺术门画廊
          参展艺术家:震君、伊恩奇•文涅尔、贡奈丝•法蒂、贡嘎嘉措、石冢沙矢香、刘玉洁、潘剑、任⽇、因卡•修尼巴尔、苏东平、辛塔•坦达雅、张健君

        开幕时间:2017.01.18下午6点

        上海—藝術門荣幸呈献群展《凡冗几》,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们共同展开对日常的解读,从看似平凡(凡)与琐碎(冗)的细节(几)中,审视自我内心并发掘出新的领悟。如同展名字面上的转变,《凡冗几》邀请观者们跳脱平日的思维,重新体验似曾相似的视觉感受。本次展出的作品分别来自十二位当代艺术家:杜震君、伊恩奇•文涅尔(Inci  Eviner)、贡奈丝•法蒂(Golnaz  Fathi)、贡嘎嘉措(Gonkar  Gyatso)、石冢沙矢香、刘玉洁、潘剑、任日、因卡•修尼巴尔(Yinka  Shonibare  MBE)、苏东平、辛塔•坦达雅(Sinta  Tantra)与张健君。正所谓“当时只道是寻常”,只有当我们不拘于事物的表象与规范时,才能发现平凡无奇中的新意。

        日本艺术家石冢沙矢香(生于1980)的创作灵感源自日常生活中,她选择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大米、餐具和细线作为媒介和主题,重新勾勒出这些“有生命”的物件和其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艺术家向朋友与邻居们收集旧物所组合而成的作品,不仅传承了人们的生活,更连接每个故事来反映出人类共同的经验。

        同样将存在主义视为探索主题的中国艺术家任日(生于1984年)与蜜蜂联手创作出的雕塑作品纪录了他每天与昆虫互动的亲密关系。以他的最新作品《超水平》(2016年)为例,装置中的圆弧形蜂巢是每只蜜蜂构筑的最小单位,以水平规律的排列方式强调了蜜蜂个体之间的相似,每排木框上的彩色蜂巢则为蜂后,代表了群体结构中的热点,更隐射了蜜蜂群体结构与人类社会的雷同。

        自然是艺术中永恒的主题;中国艺术家潘剑(生于1975年)孜孜不倦地重复描绘着相似的森林场景,它们以非具象的方式将艺术家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与他以往悲怆伤感的作品有所不同的是,他的最新绘画以柔美的朦胧色调为观众们营造出如梦如幻的境界。也从内心出发寻求灵感的刘玉洁(生于1984年)带来了以想象力构成的室内景观绘画。她作品中一丝不苟的构图、色调组合和几何形状划分与重组了平面空间以凸显画面中的维度及轨迹。

        英国巴厘裔艺术家辛塔•坦达雅(生于1979年)采用几何色块在同一平面中构筑三维空间。坦达雅承袭了她东南亚文化中特有的明亮色彩,并将这些颜色“拼贴”组织成结构,使得画面和物理空间合而为一。多元文化的碰撞总能迸发新的火花;在英裔尼日利亚艺术家因卡•修尼巴尔(生于1962年)的雕塑——《平衡知识的女孩》(2015年)中,女孩身着非洲标志性传统服饰,这种服饰的设计灵感最初来自印尼,但是批量生产于荷兰,最后在西非出售。作品表达了艺术家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和伦敦求学时度过的时光,隐喻他追求知识的过程以及自身对其童年、民俗、和传统虚虚实实的回忆。

        生活在现代社会与藏族文化的双重影响下,贡嘎嘉措(生于1961年)将流行元素融入了佛教肖像,进而揭示大众媒体对人们身份塑造的影响。在《13,472个祈祷》(2015年)中,贡嘎嘉措塑造了一个平衡的世界,在那里灵性(圆形)完全包含在宇宙(方形)之中,然而,观者们近距离观察后则会意识到作品中的曼陀罗实际上是由13,472张贴纸组成的。

        身为中国早期的抽象艺术家之一,张健君视水为时间与存在的缩影。从他1990年代间创作的《池》系列里对“道”多样性状态的观察到他当前的系列《第一滴水》(2015-2016年)中结合过去与当前的诗意型态可以看出,他对道家哲学契而不舍的精神追求与向往。同样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熏陶,苏东平(生于1958年)把对传统书法的理解转化为抽象绘画,通过在同一表面不断重复的绘画,强调了一个不断重塑并充满惊喜的短暂过程。

        在任何自发性和创新的形成之前,人们往往需要经历一段反覆常规的过程,这甚至可视为一种修行。伊朗书法家暨艺术家贡奈丝•法蒂(生于1972年)的艺术风格灵感萌芽于书法创作前的预备练习。作品中自由不羁的线条反映了她创作时即兴的笔触和变幻莫测的节奏,与传统波斯书法中强调的精准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土耳其艺术家伊恩奇•文涅尔(生于1956年)将绘画(drawing)视为每日习惯。她笔下的半人半兽角色源自于周围的环境和她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些怪诞与充满兽性的人物则间接揭露出文涅尔所担忧的社会问题  。

        与文涅尔相比,中国艺术家杜震君(生于1961年)以更加悲观的态度表现未来的趋势。他的反乌托邦摄影作品里引用了圣经中通天塔的故事:曾经操以统一语言的人类试图建造一座能够通往天堂的巨塔。上帝就此惩罚人类,使其无法沟通,因而分散各地。对杜震君来说,以共通的数码语言所构成的全球化世界如同现今的通天塔,作品中不仅表达环境污染、人口过剩以及消费主义等全球化之下的问题,更是点出因人类欲望而挑起的挣扎与迷失。


        1. 正在展览
        2. 即将开幕
        3. 已经结束
        名人堂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 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1(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53(mb)